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九届年会分会场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 2017-09-28

2017924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九届年会暨深耕与担当:共享理念下的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本届年会共收到来自苏皖两省高校教师、研究生论文和摘要近80篇。论文涉及主题包括社工教育理念、社工理论、社工实务、贫困研究、社区研究、儿童研究、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此次年会共有五个分论坛,分别围绕“社会工作教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与共享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创新与共享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发展”以及“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专题进行研讨。共有43位学者在各分论坛上宣讲了论文,5位学者评议了论文。

 

分论坛一:社会工作教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主持人:洪岩璧 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评议人:花菊香  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在社工建设方面,常州大学马继迁、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金土分别发表题为“社工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社会工作的专业困境及发展逻辑探究”的演讲。马老师指出,常州市社工个体体验负面、群体结构失衡、制度效能弱化,可从满足个体需求、优化群体结构、强化制度效能等路径着力推进社工队伍建设。顾老师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工专业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在社工理论研究方面,南通大学臧其胜建构了一套从证据到表演再到服务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的生态系统。在社工教学研究方面,江苏师范大学史秋霞从个案工作教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项目社工的核心能力定位与通才取向的教学模式探索。

在案例研究方面,几位老师和研究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南京工业大学田鹏以南京市D 街道某公益创投项目为例,从整合社会工作视角下,分析了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河海大学张芃以苏州市M社区为例,从社区营造视角,浅析社会工作与“村改居”社区环境问题,设计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境治理的方案。河海大学刘畅以南京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为例,考察了社区治理主体差异对社会工作嵌入的影响。

花菊香教授针对各位发言人演讲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二: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与共享发展

主持人:许巧仙   教授 (南京特殊教育学院科研处)

评议人:刘敏娜   副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仇凤仙老师,她所演讲的题目是“第一代农民工务工生命历程分析——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分析视角”。仇老师概括出第一代农民工经历了青年外出务工生命历程的转折,中年又负担不起家庭的沉重负担以及高风险的老年生存。第一代农民工的生命历程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的撕裂,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体系中被置于一个边缘的位置。

第二位是来自常州大学的汪玲萍老师。汪老师的题目是“被遮蔽的生产者: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随迁老人”。她从人的生产和全球化的视角下重新分析了随迁老人的社会角色,发现随迁老人承担了低廉劳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在迁入地城市和家庭中处于边缘。汪老师对此提出了几点可行建议。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程军老师。他的题目是“农村养老分工变迁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他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依次是:1识别服务对象及其特殊性;2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 3开展老年小组工作;4开展老年社区工作;5建立民间资本的引入机制;6设置时间银行;7鼓励志愿服务。

第四位发言人是太仓德颐善社工发展中心的顾庭苇老师。她主要介绍了他们机构目前所创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模式。

接下来发言的则是四位来自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们。他们以各自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别探索了所接触到的实务对象。有厌学中学生、独居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前列腺癌患者。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力图探讨解决方法。在本次分享会上将他们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

最后由刘敏娜老师对发言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三:社会工作理论创新与共享发展

主持人:白友涛 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评议人:翟  副教授(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

首先,白友涛教授发表了题为“论本土明珠——嵌入式社区工作模式”的报告。白教授从引用王思斌教授的三种模式入手,分析指出这三种模式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出中国本土行政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之后,白友涛老师着重指出明珠嵌入式社区工作模式的特点,并指出这种模式保留了原有的行政社区工作管理下的全部社区形态和社区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要积极运用这种模式去开展专业服务。

随后,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吴填老师通过对残疾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从而深层次分析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下的融合教育问题。由于残障大学生在融合教育面临心理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吴老师强调,要在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有效改善残障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从优势视角发挥残障大学生能力。

南京工业大学的宋巨盛老师发表了题为“我国城市低保制度与‘贫困陷阱’的关联效应研究”的汇报。在报告中,宋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对于“贫困陷阱”的研究概况。接着,宋老师重点指出低保制度自身的负激励效应,使得许多贫困家庭长期深陷贫困陷阱而不愿自拔。针对这一问题,宋老师提出了一些完善低保制度的有力措施。

发言完毕后,翟进教授对全场的学术报告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分论坛四: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发展

主持人:尹保华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评议人:宋言奇 教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贫困研究方面,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尹保华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依据和优势”的报告。尹教授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政策依据、学理依据和历史依据,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具有其自身专业优势。

儿童研究方面,来自东南大学的王化起老师作了题为“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组织网及其效率”的报告,探讨了组织群与网络化治理在中国城市困境儿童救助政策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刘莹老师作了题为“中国内地自闭症孩子家长的育儿经验与身份认同”的报告,介绍了自闭症患者家长“失败者”污名化的研究。河海大学武艳华老师汇报了“困境儿童的多重风险及其家庭支持体系研究”。武老师提出,以困境儿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着重困境儿童家庭能力建设,提升其风险应对能力的体系,以满足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共同性与个性化的需求。

汇报结束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宋言奇教授对以上师生发言作了精彩点评。

           

分论坛五: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

主持人:王正中 教授(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评议人:刘正峰 教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首先由南京工程学院的张伟老师发言,他以南京市为例分析社工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形成路径。目前南京的社工机构有着非营利性、孵化能力强、发展速度较快、区级层面发展不均衡、量上“虚”的多,质上“实”的少等方面特征。张老师分别从专业人士开办社工机构、专业组织孵化社工机构、基层社区工作者开办社工机构和民间组织发展社工机构四个维度描述南京社工机构的形成路径。

接着南京大学的陈友华老师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市场组织的关键是效率,社会组织的目标和责任是社会效益,两者均在向彼此的方向运动。陈老师认为,有效率的道德和有道德的效率成为对每个组织的一种内在要求,两种组织相互融合而成为混合型组织成为大势所趋。

常州大学的王占国老师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扬州大学的刘正峰老师将英国、美国、德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社会工作立法与我国的社会工作立法进行比较,相比较这些地区积累的丰富社会工作立法经验,加强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社工武钰晓和研究生周辉分别对社工视角下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和困境儿童类型化下的支持路径进行了讨论。

最后,刘正峰教授对以上师生发言作了精彩点评。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袁亚运、王乐媛、黄紫钰、李珍、洪雪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