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九届年会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 2017-09-25

2017924日上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九届年会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林飞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华民教授、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晏翠耀会长、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齐铱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涛珍教授。会议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会议由开幕式和主题发言两部分组成。开幕式中,黄涛珍教授、徐永祥教授、晏翠耀会长和华民教授分别致辞,祝贺本次年会胜利召开。

主题发言分为两组。第一组由彭华民教授主持,宋林飞教授和徐永祥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作点评发言。

中国社会学原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原主任宋林飞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质疑及其出路的报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受到一些质疑。宋教授认为质疑主要有六个方面,并依次分析了这些质疑,并指出了可能的出路。

第一个是高校管理者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持与质疑。宋教授指出,在高校管理者中对于社会工作是否需要设置的质疑早就存在。这一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低,即考生报考社会工作的比例较低,毕业就业率较低。但是,宋教授认为,对这两个指标采取绝对化、简单化并不妥当。

第二个是学界对社会工作专业本质表述的质疑。宋教授对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本质表示质疑,认为这一目标太高,难以实现。助人的结果是两个,一是改善了受助人的有关境遇;二是既改善了受助人的有关状况,也增强了受助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的目标,二者之一即可。

第三个是对本土社会工作缺乏专业性的质疑。宋教授认为,这种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因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与实践体系的独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厘清。要做到社会工作专业性,先要其科学化。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科学化,一是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二是科学利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第四个是人工智能是否助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质疑。宋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具有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需求,但社会工作者岗位与就业者能力很有限。推进社会工作智能化是解决此供需矛盾的有效办法。

第五个是对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质疑。从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认知出发,宋教授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重视实务、忽视理论,以及社工知识体系明显偏向微观。这一质疑的可能出路在于坚持个人福祉与社会变革并重的目标,推进微观、中观与宏观并重的专业实务。

第六个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原创性理论缺少的质疑。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主要是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论观点,因而水土不服现象时有发生。宋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社会工作原创性理论不竭的源泉。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永祥教授发表了题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国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的两大议题的精彩演讲。

首先,徐永祥教授介绍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深刻背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体制内人口仅剩5%-6%,新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层出不穷,尤其是弱势群体人口显著增加且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人口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新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与基层组织愈益重要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目前居委会所处的尴尬位置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发展社会组织以及提供社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社会治理、基层建设的主导力量。

最后,徐永祥教授重点强调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专业推手要时刻发挥自身力量,加强社区建设。社会工作是一直专业化的力量,它不仅可以吸纳部分人口,而且它对于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评议环节,姚兆余教授高度评价了宋林飞教授和徐永祥教授的讲座内容。姚教授指出,如果当年没有宋林飞教授对社会工作的关心和努力,中国社会工作很可能没有现在的发展局面。宋教授所作的报告非常深刻,非常前沿,针对当前国内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一一破招支招。针对徐永祥教授的精彩讲演,姚教授指出,徐教授提出的中国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的两大议题,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非常有洞见,对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第二组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赵怀娟教授主持,齐铱教授和施国庆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教授作点评发言。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齐铱教授作了题为探索如何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整合循证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报告。

首先,齐铱教授简要说明了在中国发展循证研究与系统评价的情况。齐老师详细说明了南加州大学提供系统评价培训的课程、人员、学员、内容及其成果。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联合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已成功举办四期《循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通过培训后,学者需要开发本土化知识,并教育未来循证社会工作者。

接着,齐铱教授简要分析了采用系统评价启动研究的限制。由于本地比较好和着名的社会学期刊并不全然明白和接受社会工作干预性的研究文章,作为学者我们如何发展或创造自己的专业知识?齐老师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对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教学重点;对社会工作教育进行其他改革。

然后,齐铱教授论述了如何将循证研究纳入社会工作的科研与教学。齐老师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其一,从教师培训开始,以便他们重新设计研究,实践和实习课程。其二,选择适当的干预措施。其三,将有效的循证干预措施转化成适合本土和当地情况。其四,更多与其他专业学科合作,帮助接受我们服务的人,并实现领导学术领域的作用。

最后,齐铱教授展望了未来。齐老师希望建立中国坎贝尔合作中心,继续承办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研修班,开办社会工作证据转换与实践的培训,提供多种咨询服务(项目评估的咨询服务、干预研究资助申请的咨询、教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和项目评估的咨询、社会工作研究出版指南咨询)。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院院长、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发表了“河海社会工作学科介绍 社会工作专业可持续发展思考”的报告。

在简要介绍了河海大学学校概况、河海社工培养方向及师资力量后,施老师对社会工作专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首先,施老师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工作对象不仅包括个体、家庭,还包括扶贫工作群体、建设征地受影响群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关联群体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使命在树立助人自助理念指导下,要加强社会救助、社会干预、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

随后,施国庆教授在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学科关系以及社会工作学科的定位和特征作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要从微观社会的实践和经验中梳理、归纳出一般的演变规律,识别出社会问题的共性,大力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专业师资的力量,从国内到国际扩大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待遇,以此来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评议环节,陈友华教授高度评价了齐铱教授的循证研究,指出社会工作要以证据为本。陈教授回顾了齐教授近些年在我国对社会工作开展的一系列帮助,非常感谢其对我国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针对施国庆的报告发言,陈友华非常赞同施老师对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思考。社会工作的对象不能仅仅只是微观的,还应该是宏观的。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袁亚运、李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