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第九届年会)社会工作实务培训”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210室举行。本次培训荣幸邀请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萧夙真副教授、无锡市梁嫣红社工服务工作室总干事梁嫣红督导、东海大学曾华源教授和江苏师范大学魏晨副教授。
上午的培训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
上午第一场由萧夙真副教授作题为“Promoting Social Work Profession through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Lesson Learned”的学术讲座。首先,萧老师介绍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教育情况。南加州大学在社会工作教育上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如何严谨地讨论社会问题,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巧来解决社会问题。南加州大学近两年着重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校园学习时间中加入实习。以此,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程学习和实习锻炼,较好地达到一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要求。
接着,萧老师介绍了何谓实习教育。实习教育是学生体验式地学习,学习认知、职业价值观、知识和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技能,加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批判性分析。随着实习教育的深入论述,萧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机构督导。她认为机构督导应更加倾向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然后,萧老师详细论述了目前美国社会工作者的12大挑战:(1)确保儿童、青年健康发展;(2)缩小健康差距;(3)家庭暴力;(4)人生挑战;(5)社会独居者(残疾、老年人、刑满者等);(6)减少无家可归者;(7)应对人为、自然等灾害;(8)用技术辅助社会工作;(9)帮助长期关押释放人员适应社会新变化;(10)减少极端经济不平等;(11)为所有人建立财务能力;(12)实现平等机会和正义。以上挑战虽针对美国社会工作者而言,但其中有些具有共通性。
最后,萧老师介绍了社会工作的九大核心能力和新的评估方式以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在她看来,评估不仅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该评估方式,萧老师向我们对比展示了传统教育(全日制教育)和远程教育。
上午第二场由无锡市梁嫣红社工服务工作室总干事梁嫣红督导作题为“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实务课讲座。讲座的核心关键词是“专业关系”,梁老师就专业关系的定义、特点、建立专业关系的原则、技巧四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释。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专业关系是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双方内心感受与情绪的动态交互反应,从而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专业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同时也从中获取服务对象的背景、情绪,澄清服务对象,从而协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
在讲座过程中,关于社工是否可以与服务对象建立朋友关系这一议题,现场展开了积极讨论。梁老师从专业角度解释了专业关系具有时间性。原则上,当问题解决之后,社会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便结束了,因此两者不可以建立朋友关系。但是,社工本质上做的是人的工作,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仍可以和服务对象仍有所互动。就专业关系的建立原则上,梁老师提炼出了个别化、有目的的情感表达、适度的情感介入、接纳、非批判态度、案主自决、保密这样的七个要点。她指出社工正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这些原则需从心底里被认可和遵守。
在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上,梁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专注与主动倾听。通过这两点来营造良好气氛,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循循善诱,来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老师着重介绍了SOLER技术,即面向服务对象愿意帮助和陪伴(S);身体微微前倾(L);开放的姿态(O);坦诚稳定的目光接触(E);放松(R)。通过这样的细节能得到服务对象更好的接纳,从而更顺利地展开工作。
在讲座尾声,梁老师寄语:用心倾听、尊重服务对象的想法、无条件的关心、不断的鼓励支持、给予真诚的关怀、用心的付出将成为服务对象的原动力。社工是一项“生命工程”。用生命影响生命!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社工之路任重而道远。
下午的培训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金土副教授主持。
下午第一场由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曾华源教授作题为“青少年复原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案例研讨”的学术报告。曾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解释了复原力的概念、复原力建构取向模式、复原力的保护因子来源以及复原力培育的实务经验。
首先,曾老师提出“案主不是无法改变的天生问题者,个人适应不良大多来自环境条件限制”的观点,认为社会工作者除了要了解环境中使他们成为易受伤者的风险因子,还必须要探究保护因子。但是,曾老师指出,在当前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案主需求时,倾向问题导向的工作手法,对象大都是被动接受服务者。
接着,曾老师详细介绍了复原力的意涵。复原力也被翻译为抗逆力,即使处在不利发展的劣势环境中,拥有复原力的人仍能持续运用其所拥有的内在或外在资源,突破自身所处的困境。社工所要做的工作应当是帮助案主培育自身复原力,即强调协助个人建构健康的保护因子或机制,使个人未来即使再度面临艰困的生存环境系统,仍能活得有尊严,仍有自我效能。
通过介绍Werner & Smith(1982;1992;2001)和Henley(2010)的研究,曾老师阐述了保护因子的概念和来源。保护因子包括同辈友谊、与亲戚及无亲属关系的成人的健康的依附关系和积极参与社区各种活动。复原力的保护因子主要来源于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能信任交往的朋友和同事的亲密依附关系、社会参与机会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曾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些复原力培育的实务经验,指出复原力培育最重要的是满足案主自身的需求,发现案主所具有的优势,培育案主的复原力保护因子。“HAPPY购”实验计划、“大学体验计划”、“职业旅行”、“传奇咖啡馆”等经验也引起在座师生热烈反响。
简短的茶歇过后,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晨副教授作了题为《孵化——社工的本土化实践突破与总结》的报告。首先,魏老师介绍了社工机构孵化的现状。截止2016年底,江苏累计孵化组织总数超过2500多个,社工机构约占比7.5%;上海累计孵化组织超过了3000多家(含社区组织),社工机构约占比4.5%。
接着,魏老师从社工理论视角审视孵化、孵化器和孵化园等概念。孵化实际上是一种仿生。它具有集聚效应,是从外部催化到内部催化,且具有公益效应。孵化器本身是组织,是社会化多元主体相互嵌入的载体。公益孵化器是社工机构在同一场域下与政府相互嵌入的中介性组织。孵化园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是经济社会空间。从社工理论视角来审视孵化,孵化是法人的赋权中介机制,是社工参与国家治理的生成机制,也是社工索引性增强的有效动力引擎。
最后,魏老师提出孵化具有索引性。政府领域的投入带来的是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能力的提升,市场领域的投入带来的是新型服务业的产生。而在社会组织领域,知识、人才、技术、资金、文化等带来的是组织发展与使命达成。结合孵化的具体案例,魏老师提出了跨社会领域的孵化体系,如政社之间,供给政策与制度、法律等,相互嵌套供给新公共产品生产机制,实现从孵化器转化为社会创新综合体等。
魏老师近年来自身从事孵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了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领域的新思考。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余庆洋、王乐媛、黄紫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