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4日下午,河海社会学“田野奖学金评选暨暑期调研动员会”在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由《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余庆洋同学主持,社会学系陈阿江老师、陈涛老师、沈洪成老师、武艳华老师共同出席本次会议。
第一个环节为2016年度田野奖学金评选。田野奖学金是我校社会学系于2008年设立的一个奖项,设立初衷是为了鼓励同学们深入社会、扎根田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与经验研究能力。根据评选规则,本次所有的参选对象均为《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系刊2016年度春、秋两季的发文作者,经系内老师初评,共选取七名同学的七篇论文入围2016年度“河海社会学田野奖学金”的最终评选。
第一位进行汇报的同学是15级硕士研究生冯娜,论文题目为《公益创投中多方主体的策略行动分析——以苏州市GS区第四届公益创投为例》。冯娜同学就自己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经历与个人兴趣,将研究聚焦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并基于利益的视角,以苏州市GS区第四届公益创投为例,试图探究在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过程之中多方主体是如何互动的。研究认为,基于各自的逻辑,几方利益在公益创投之中达到一定的耦合,然而又在利益冲突之中衍生出不同的策略行动,从而构建出策略性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之中,政府一方有支持也有控制,社会组织一方有依赖也有拓展,无论是政府、项目实施组织还是第三方组织,他们的行动很多事非制度化的,是一种策略性选择。
第二位汇报的同学是12级博士研究生蒋培,论文题目为《森林资源化:现代性视域下地方社会的生态变迁》。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嘉绒藏区的地方社会也逐渐进入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现代性扩张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先是经历国家政权的控制与影响,把民族地区的各种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原料而纳入工业化阶段;市场经济制度的到来,则从经济理性思维与行为角度来全面影响嘉绒藏区的普通藏民,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利用;最后,这种现代化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可能会出现一种自我反思的表现。研究主要从一个生态环境变迁史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性扩张对嘉绒藏区地方社会的各种影响。
第三位汇报的同学是12级博士研究生田鹏,论文题目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第四位汇报的同学是16级硕士研究生袁宗梁,论文题目为《社会空间的窄化与悬浮性嵌入》。为了了解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状况,本文以空间社会学作为视角,来探讨老漂族进入城市后居住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窄化所带来的影响,认为老漂族的社会空间在窄化的同时或深或浅的嵌入儿女的社会空间,形成一种“回”型社会空间模型。这种嵌入的过程是一种悬浮性的嵌入机制,嵌入的过程类似于投入水中的木头,上下浮动。但是其嵌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同时也存在空间实践异化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科学与传统的理念之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状况。
第五位汇报的同学是12级博士研究生冯燕,论文题目为《拉斯巴制度的新生——嘉绒藏区村组治理的案例研究》。“拉斯巴”制度是嘉绒藏区乡村社会特有的地域传统。土司时期,由若干个村民轮流担任拉斯巴,负责组织村寨的集体活动,增强村民的合作性和认同感。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制度安排使拉斯巴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拉斯巴”制度复兴,并拓展了拉斯巴在行政事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村庄治理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事务运作方式。表明国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可倡导多样化的治理形式。传统地域制度“拉斯巴”能够适应新形势并不断创新,首先源于藏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其次是现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及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致;最后,国家宽松的政策环境是“拉斯巴”制度新生的基础条件。
第六位汇报的同学是16级博士研究生钱志远,论文题目为《“互构型”社区治理——以一个城市社区的停车位事件为例》。面对城市社区生活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寻找治理机制成为基层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从“互构型”社区治理视角来检视城市社区的治理机制。从业主组织治理到业主的冲突再到多元协商社区治理,在社区互构域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互构共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相互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并不是单向度的线性链条,而是多主体多层次反复协调与整合,不断建塑与型构的过程。“互构型”社区治理视角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七位汇报的同学是15级硕士研究生宋姣,论文题目为《少年人在职校》。通过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她向我们生动地呈现了M职校生被规训的日常生活,而职校生的能动性,也形成了“弱者的反抗”,他们以作弊、谈恋爱、刻章、看小说为光荣。对于职校生的未来,底层再造的校企联合则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三位评委老师根据每位汇报人的PPT展示与陈述,逐一进行点评,在肯定各位汇报人文章的同时提出各自的观点与意见,以期在今后的深入研究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根据最终的评选结果,本次田野奖学金的特等奖获得者为冯燕、蒋培,一等奖获得者为田鹏、钱志远、宋姣、冯娜、袁宗梁。随后,由陈阿江老师为各位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留影纪念。
第二环节为针对16级硕士研究生的暑期调研动员大会。暑期调研作为社会学系的传统,旨在鼓励学生深入田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升调研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论文写作奠定基础。陈阿江老师鼓励即将进行暑期调研的16级硕士研究生在田野中认真做、踏实问,在记录所闻所见的同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并记下,因为调查并不仅仅是调查,它是一个调查、记录、反思的动态过程。通过前期方法课的训练与暑期调查,为同学们提供了两次实战经验,不管最终成功与否,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有意义、有收获的。
接下来,12级博士研究生冯燕就自己的调查经验从前期准备、进入实地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强调访谈提纲与介绍信对于开展调查的重要性;12级博士研究生田鹏则是从“想象的田野”到“田野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15级硕士研究生宋姣提醒大家,做调查脸皮要厚,不怕碰壁,另外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问题;15级硕士研究生冯娜认为,做调查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其次,对于资料的获取也应该从多方着手。
至此,本次田野奖学金评选暨暑期调研动员大会圆满结束,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汇报人的精彩汇报与各位评委老师的专业点评以及各位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并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暑期调研。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刘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