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绵逵老师专著《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出版

发布时间: 2016-10-11

社会学系毛绵逵老师的专著《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已经由社科文献出版社于20166月出版。

基于经验的研究和分析,本书呈现了一个参与式发展干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在项目中的参与情况。但本书其实旨在通过对小群体内部公共参与的经验研究,探讨基层民主的困境。

追求民主并不是西方的独享,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奋斗的重要目标,并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巨大进步。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要求最广泛的人民参与,体现最广泛的人民利益。但民主的方式和过程,并不应该追求标准化,而应该是多元化。而学术界在讨论民主议题时,多数还无法跳出基于西方历史和文化而建构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构建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及现实的话语体系和分析框架,依然是学术界的重大挑战。

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参与是民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参与了,并不代表就自动达成了所谓理想中的民主状态,且目前到底怎样的状态属于理想的民主状态,依然存在巨大争议。公众参与的过程和效果,事实上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权力分享与制度建构的问题。

针对一个参与式发展干预项目而言,项目目标实现与否,是评价项目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但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构建了充分参与及理性表达机制,并在项目过程中进行付诸实施,既达成项目目标,又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则是评价项目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这一。每个发展项目的实施,都是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权力结构之上,既包括项目区域和目标群体内部的,也包括外来资源和力量与内部区域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及互动形态。

大量发展项目的实践经验表明,外来的项目资源掌控者往往居于理所当然的权力结构中心,而包括项目目标群体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往往位于权力结构的边缘,并小心翼翼的试图拥有更多的利益和资源。此一过程中,尽管可能会出现标榜以多元参与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但更多的时候,参与只是成为一种话语工具,给发展项目披上崇高的道德外衣,而很难完全实现充分参与的状态。随着项目的结束以及项目专家在内的外来干预力量的消失,项目过程中建构的参与模式,也往往很快就分崩离析而不可持续。

究其原因,项目中建构的参与过程和参与模式,是否是嵌入于项目区基于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而形成的既有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之内,还是试图重建一套所谓理想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是关键。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往往都是利益均衡状态的平衡点,而不是民主参与的结果或产出,民主参与在这一结构中主要是工具意义的存在。而项目过程中试图重新建构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则面临两种可能。其一是在外来者的强力干预和理想主义的理念支持下建构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在外来干预力量消失后便会立即面临着内部利益分配和权力结构再调整的问题;其二是在没有外来者干预的情况下,由项目目标群体自组织形态下建构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则必然是嵌入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与现实基础上的利益均衡状态的平衡点。

参与是作为工具意义的存在,是权力结构均衡状态下的利益表达手段和制度安排。因此,许多参与式发展干预项目中希望通过外部干预,进而推动实现理想状态的民主参与和充分参与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就需要进一步讨论。

追求社会民主,是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最被广泛认同的共识之一。但民主在许多时候却演变为民粹主义的核心话语,民主的程序和形式被过度重视,民主的实质反而被忽略。事实上,追求和推进民主,是诸多发展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充分参与的基础与合法性来源;但民主的民粹化,也同时对项目过程产生影响,以至于部分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植根于项目区和项目目标群体历史和文化中的其他价值观和结构性特征被部分或完全的忽视或挤压,出现为了参与而参与的项目逻辑,基本的项目目标反倒显得不重要了。发展项目作为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的参与和民主,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参与和民主的程序和手段,而弱化发展干预的基本目标,则参与的合理性基础,就值得怀疑了。

发展干预的过程,是资源和利益转移与再分配的过程。无论项目设计和实施是依托于旨在追求参与最大化的新规则,还是基于项目区和目标群体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上的已有规则,决定资源和利益再分配的最核心因素,依然是最核心的权力结构。而稳定的权力结构的形成,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参与和民主程序的产物,而是利益冲突与妥协的产物。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发展干预过程中,在基层民主或其他小群体民主建设中,体现的尤为突出。黑恶势力、宗族、派系等力量在乡村基层组织中的广泛渗透,体现了乡村基层社会中权力结构的最真实状态,而以选举、一事一议等为基本形体的乡村治理制度安排,虽然体现了尊重和促进村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目标,但事实上经常成为获得权力合法性的工具。

本书的主要章节包括: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框架

  1.3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1.4 社区背景介绍

  1.5 融入社区

第二章 胜利乡的参与式发展干预

  2.1 胜利乡参与式发展干预的历程

  2.2 重点案例选择

  2.3 重点案例及案例村介绍

  2.4 参与式发展项目的影响

第三章 多中心制度结构

  3.1 参与与分权:多中心制度结构理论综述

  3.2 参与式项目的多中心制度结构与参与空间变化

  3.3 多中心制度结构的单中心化和无中心化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中心权力结构

  4.1 权力及权力结构的理论综述

  4.2 项目层面的多中心权力结构:干预与权力结构变迁

  4.3 权力流动的总体路径

  4.4 项目决策中的权力流动

  4.5 社区内部的多中心扁平权力结构

  4.6 社区内的权力流动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权力的话语表达

  5.1 话语与权力的理论综述

  5.2 发展干预中的制度性话语

  5.3 发展干预中的行动性话语

  5.4 新村屯滚动资金案例中权力的话语表达与话语权的争夺

  5.5 小结与讨论:作为口号的参与

第六章 非匀质性信息对称与权力结构均衡

  6.1 信息对称与权力结构均衡

  6.2 非匀质性信息对称及其特征

  6.3 滚动资金案例中的非匀质性信息对称

  6.4 参与:权力均衡的技术手段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参与及权力的终结

  7.1 作为技术手段和口号的参与

  7.2 权力的结构化与结构的权力化

  7.3 讨论:参与与权力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