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22日,“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呼伦贝尔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6家社会学博士点及其他高校、社科院的8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学院联合承办。 20日上午,在呼伦贝尔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洪大用教授宣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的贺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他强调中国社会学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迁的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创造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我们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他说:“社会转型快速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社会过程,无疑是我们社会学科和社会学界共同的水之源、木之本,但是这个水之源、木之本只属于有‘理论自觉’的学者,而不属于那种对西方理论亦步亦趋、照抄照搬的‘边陲思维’的人们,因为他们把本来的源变成了流,把本来的本变成了末,成了源流错位,本末倒置。现在一个好的趋势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减少。这对中国社会学界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各主办单位领导分别致辞。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安排了郑杭生、陆学艺、吴忠民、谢立中四位教授进行大会主题演讲、13个主题发言、三个分组会议。施国庆教授就中国移民社会学问题研究发表了主题发言。 与会学者就理论自觉与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经验与城乡社会建设、发展模式转变与低碳社会建设、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应对、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广泛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对满洲里、陈巴尔虎旗草原、鄂温克苏木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深入到蒙古和鄂温克牧民的家中,感受民俗文化、体验日常生活。 此次会议的成果,一是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推进了对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认识,发表了诸多很具有创造性、前沿性的见解;二是对理论自觉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广泛的共识,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理论自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经过30余年的恢复与重建,中国社会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强调“理论自觉”的新阶段,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提炼出自己的概念、命题、理论来回应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增强社会学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开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新局面。 (公共管理学院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