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下午,“河海大学社会学论坛”第二讲在管理楼410会议室举行,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武艳华老师做了题为《工作现状:基于跨境想像、婚姻、政策及现实利益的共构――以福建泉州T县的越南新娘为例》的专题讲座。本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来自社会学系、社会保障系的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生与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武艳华老师的讲座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展开,讲述了“越南新娘”这一商品化婚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越南新娘的工作状况为核心概念,从政策法律、社会结构、族群、自身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殊跨境婚姻的经历――激发工作的记忆和想象:在婚姻缔结前,已嫁国外的个体幸福、荣耀、富足的记忆,被想象为集体的记忆;婚介包装出财力雄厚的新郎形象,扩展延伸至越南新娘关于婚后经济保障的幻想;婚介关于经济获取与工作机会的无限承诺。传统的母职角色――形塑工作的样态:迁移前后的工作样态(职业多样性、就业圈距离、地位、工作性质等);夫家对工作的掌控和婚介者的操控(商品化力量、性别权力、中介者宣导、营销口号)。政策依据――强化工作的权威依据:基层政府的决策、通知、总结、汇报,越南新娘就业问题作为官方问题出现;法律政策对越南新娘工作的约束;政策宣传、调查走访、跟踪记录对越南新娘工作的直接触力。现实利益――调试工作的动力:多渠道拓展生存技能的积极适应型,通过网络、书本等渠道学习语言,扩展视野,增加信心,增强自身主体地位,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逃离与非正规化的反抗工作型,沉迷网络,无暇顾及家庭事务、饮食政治、不断要求寄钱回家、非正规就业等;空虚、恐惧与彷徨的消极接受型。同时,武艳华老师也敏锐地注意到了“婚配双方以及婚介者对政策的集体忽视”这一有趣现象。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发表意见与武艳华老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对论文的写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论坛也在活跃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张琬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