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成果: l陈涛,2011,《河流的承包——河长制的地方试验及其创新扩散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 l崔凤、陈涛主编,2014,《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洪大用主编,卢春天、陈涛副主编,《环境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l陈涛、郭雪萍,2025,《内生性关联与乡村环境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建构——基于临江县“河道自管”的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l陈涛,林笑笑,2025,《退休女性如何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基于浙南“南塘大妈护河队”河道管护实践的考察》,《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25年第5期全文转载】。 l陈涛,周益,2025,《环境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概念审视——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社会学评论》第3期。 l陈涛、王育欣、林玲玲,2025,《外源内化:入乡青年的环境治理实践及其解释》,《中国青年研究》第7期。 l陈涛,2024,《转型与拓展: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观察(2013—2023)》,《新文科教育研究》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转载】。 l陈涛、李慧,2024,《绿色转型:关系调适、基本样态及其发轫机制》,《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l陈涛、周益,2023,《从体用分离到体用合一——日本核污水排海折射的全球环境治理危机与出路》,《探索与争鸣》第11期。 l陈涛,牛帅,2023,《由地方实践到国家政策——地方环境治理实践创新扩散的一项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l陈涛,郭雪萍,2022,《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重构的实践及其逻辑——一项案例研究》,《环境社会学》第1辑。 l陈涛,郭雪萍,2021,《共情式营销与专业化嵌入——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策略》,《中国行政管理》第2期。 l陈涛,2021,《名实兼具与名实分离——“民间河长”治水实践的一项分析》,《学习与探索》第9期。 l陈涛,2021,《不变体制变机制——河长制的起源及其发轫机制研究》,《河北学刊》,第6期。 l陈涛、郭雪萍,2020,《显著性绩效与结构性矛盾——中国环境治理绩效的一项总体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l肖晨阳、陈涛,2020,《西方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以环境问题社会成因的解释为中心》,《社会学评论》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 l陈涛,2020,《环境治理的社会学研究:进程、议题与前瞻》,《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新华文摘(网刊)》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 l陈涛、李鸿香,2020,《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分析——基于华东仁村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l陈涛,2019,《治理机制泛化——河长制制度再生产的一个分析维度》,《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l陈涛、谢家彪,2016,《混合型抗争——当前农民环境抗争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6年第4期转载】。 l陈涛、郑玉珍,2016,《农村女性利益诉求表达行动的逻辑理路——基于路易岛的案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l陈涛,2013,《海洋文化及其特征的识别与考辨》,《社会学评论》第5期。 l陈涛,2012,《从“生态自发”到“生态利益自觉”——农村精英的生态实践及其社会效应》,《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收录于《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l陈涛,2012,《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收录于《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l陈涛,2012,《海洋社会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突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摘版“动车速览”栏目转载观点】。 l陈涛,2011,《美国环境社会学最新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 l陈涛,2011,《个案研究“代表性”的方法论考辨》,《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收录于《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质化研究论文精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l陈涛,2011,《“事件—应急”型环境治理范式及其批判》,《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l陈涛,2011,《生态技术的社会适应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文化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l陈涛,2010,《生态技术推广的体制性缺陷与破解路径——皖南大公圩生态养殖技术推广的实践与启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