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副研究员讲座:依赖型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及其演变

发布时间: 2024-04-26

2024420日下午3点,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九十九期于厚学楼909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付伟,做依赖型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及其演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邵占鹏副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邵占鹏教授对付伟教授作了简要介绍并表示欢迎。付伟副研究员以其在浙江省村庄的田野经历和调查为例,探讨了国内村庄事务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讲座围绕田野经历与问题意识、垃圾治理的社会过程(案例一)、村庄转型过程中的依赖型农业(案例二)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理论思考)四个模块展开。

讲座第一部分,付伟副研究员分享在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担任村委书记助理的田野经历,发现在城乡转型过程中,村庄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已经转变。村委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从自由散漫向正式化、职业化、行政化转变,与此同时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围绕自己的发现与体会,付伟副研究员讲述了两个案例,帮助大家更为清楚地理解这些转变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讲座第二部分,付伟副研究员就垃圾治理的社会过程展开。垃圾治理与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农村垃圾治理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飞速转型的结果,更是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和观念形态变化的结果。他认为,农村垃圾治理之所以成为问题,首先是国家在政策与实际上越来越重视,垃圾治理被问题化。其次是农村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传统生活方式无法处理的垃圾所致。社会转型产生的复杂状况使得传统的村级组织无法胜任目前的治理任务。垃圾治理成为由政府主导的保洁机制,只能交由国家接管,形成了政府花钱、物业公司服务,上级考核的垃圾治理实践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导致了群众退出和依赖型治理的局面。

讲座第三阶段,付伟副研究员分析了发达地区村庄转型与农业治理的案例,点明依赖型农业的概念。他指出,社会转型过程中,本地居民实现非农化,村庄将耕地统一流转给外地大户实现了规模经营;完成了从自主农业到资本化专业化经营的转变,经营过程呈现高资本投入、专业化的特征;改变了传统农业依靠家庭和村庄既有资源自主性生产的模式。然而,这种高资本投入的农业对成本特别敏感,而成本又受到经营环境的影响,所以国家和基层治理体系在农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达成保证农业经营、保证粮食安全的公共治理目的,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平衡农业经营成本,保证农业设施供给,协调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的关系。国家和基层治理体系最终成为了农业经营的兜底者守门人

讲座进入第四阶段,付伟副研究员就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动与村庄治理进行了理论思考。他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其一是自上而下,即如何发挥国家和村庄两个主动性,如何精准对接多元而分化的需求?其二是自下而上,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是什么形态;村庄公共性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接着,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维度上,他指出服务下沉与村级治理的转型;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关注当地的村庄社会的基础,从大国小农、家国一体等方面进行切入。

讲座结尾,就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维度以及家庭本位与乡村治理的底层逻辑,付伟副研究员进行了反思总结。在场师生就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相关问题踊跃进行提问,付伟副研究员一一解答。最后,邵占鹏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对付伟副研究员的到来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