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教授讲座:从网络社会到流量社会

发布时间: 2023-07-24

2023529日下午3: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八十期在厚学楼909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刘威教授作题为“从网络社会到流量社会:卡斯特之后”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洪成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沈洪成教授首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刘威教授,并对刘威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第一部分,刘威教授基于对网络社会的观察,指出互联网已从一个单一的“技术实践”转型,网络社会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接着,刘威教授循着卡斯特的思想路径,将“网络社会”视作一种正在变动的社会事实,“把革命性的技术变迁过程摆放在该变迁过程发生与形塑的社会脉络之中”,探究流量如何生产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带来的非预期性后果。

讲座第二部分,刘威教授介绍了流量社会轮廓及其支配逻辑。他指出,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生存和无孔不入的符号化消费在万物互联时代深度融合,构造出一种新的社会整合逻辑——流量逻辑,改变了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选择。

讲座第三部分,刘威教授就“流量社会的实践形态:分层、消费与审美”作了讨论。刘威教授指出,注意力经济的本质就是流量经济。在流量社会,信息是无限的但注意力是稀缺的。如果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能源”,那么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就是“注意力”,且注意力作为稀缺资源,收益呈递增态势。

讲座第四部分,刘威教授梳理了流量社会的认同秩序及潜在风险。他用鲍曼的“衣帽间共同体”或“钉子共同体”来形容社会认同秩序。他指出,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的认同感并非来自真实互动,而是源于对流量营造的注意力中心的依附以及对这一空间氛围的认可。在流量社会的潜在风险方面,刘威教授指出,流量鸿沟、流量权威、流量审美共同造成了流量社会的不确定性。

最后,刘威教授就本次讲座作了总结:(1)在流量社会,社会演进不再是技术推动生产而是技术捆绑消费。(2)网络媒介和符号消费的“共谋”使流量逻辑成为相异于市场和道德的第三种逻辑。(3)人们的认同秩序并非来自真实互动,而是源于对流量营造的注意力中心的依附。

讲座结尾,参会师生踊跃提问,刘威教授一一进行解答。最后,沈洪成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刘威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李惟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