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祥教授讲座:乡村振兴与新型城乡关系

发布时间: 2020-10-30

  20201026日上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一十二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做题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乡关系”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王毅杰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杨发祥教授简单介绍了自己对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理解与感悟,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人才、组织、生态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同时,杨发祥教授也指出了中国的区域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引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乡关系”。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杨教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乡村医保报销问题为例,对城市与乡村存在的区别进行论述,并根据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时代背景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杨教授认为从乡村振兴视野研究城乡关系,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学术、实践和社会意义。他指出,中国城乡关系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变型”与二元社会结构“固化”并存的显著特征。因此,杨教授认为,在乡村振兴视野下探索如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对城乡关系的具体演进过程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从中提炼出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进而预判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杨发祥教授对有关“乡村振兴与新型城乡关系”主题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总结归纳出三条研究脉络,分别是:从理论上分析国外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和概念辨析、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梳理我国城乡关系的时空变迁和一般特征、从实践上凝练新型城乡关系的创新机制。针对城乡关系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二元秩序现实困境,杨发祥教授提出,要从城乡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构建新时代城乡“平等互惠、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各美其美、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随后,杨教授从历时性角度分析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特征与变迁;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中国东西南北部各个区域的空间特征与差异,具体表现在人口、土地、产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生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杨发祥教授重点分享了自己对这一研究主题采取的分析框架。首先,讨论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从国家治理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出发,聚焦“生存-发展-生活”的构建逻辑;再次,确立新型城乡关系的核心、控制和调节因素;最后结合不同区域的城乡关系要素的组合形态和动态监测结果,构建与新型城乡关系相匹配的制度体系。紧接着,杨教授详细论述了乡村振兴视野下新型城乡关系的研究框架。首先,以城乡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以“生存-发展-生活”为分析工具的基础理论研究;其次是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衡性、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非包容性、城乡生产方式的非开放性、城乡空间布局的非协调性等的结构性难题研究;再次,是以东部地区为重点的人口融合与土地权益、以中部地区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精准扶贫与生活形态的区域突破口研究;以发展理念、指导原则、体制机制、关系形态为主体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研究;最后,以人口、土地、产业指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国家治理指标以及动态监测评估层层递进的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估研究。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杨发祥教授总结了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要坚持过程的渐进性、互助的平等性、内容的全面性等的原则,从政治、价值与现实三个层面回应了诉求,聚焦“可持续生计、共享发展和美好生活”。最后,杨教授通过电商、果农创业、刷业等成功的案例论述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与城乡关系变革的关系,并且总结认为:产业兴旺与新型城乡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现。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掌声感谢杨发祥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房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