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社会学研究生探寻社会学“圣地”江村

发布时间: 2019-12-02

20191130日,在18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支书姚玉铃牵头组织,公管院王毅杰院长大力支持下,研一、研二以及博一若干学生代表来到我们社会学学子心目中的“圣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开玄弓村。开玄弓村的学名江村,因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而闻名。如今,这里不仅是我们社会学学子“朝圣”的地方,而且是我们做研究、做调查的重要基地。

抵达江村后,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中国江村三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费孝通纪念馆和费达生江村陈列馆。入馆前,农民教授姚富坤先生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笑称自己为费老的铁杆粉丝,1981年费孝通先生三访江村开始,他共24次参加接待和记录费老访问活动,他是江村变化的见证者。在费老离去后,姚先生大力推进建成江村纪念馆三馆。

参观的第一个馆是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这里反映了江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习俗,也展现了乡村经济及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二个馆是费达生江村纪念馆,费达生在开弦弓村的蚕丝改良工作使得费孝通与开弦弓村的“学缘”也由此埋下了伏笔。她被人们尊称为“当代黄道婆”、“乡镇工业之母”,她用一生推动丝织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三个馆是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在展馆门口,是费老的一尊雕像,费老慈眉善目的迎接着我们这一批社会学学子。纪念馆里陈列着费老大量的调研图片和丰厚的学术著作,体现了费老辉煌的一生。随着游览的推进,费老的生平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近距离感受到了费老“志在富民”的远大抱负和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努力。

在中午休息过后,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当地的丝织厂。第一次近距离参观纺织厂,我们感觉到新鲜与新奇。一排排机器工整地进行作业,机械化生产解放了人力,推动着生产效率的提升。此时,江村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远远高于费老笔下的江村,可见这些年来江村的变化,技术的变革、社会的变迁。在参观工厂作业的同时,我们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工作人员请教。我们发现,当地丝织业的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则是环境污染,二则是丝织产品的销售。但是我们相信,面对这两个问题,随着现代化发展,新时代的进程,充满智慧的江村人未来一定能妥善处理。

接着,我们在姚老先生的带领下,来到群学书院。整个建筑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这烟雨蒙蒙的冬季里,别有一番味道。今年8月,长三角社会学学术论坛在这里举行。如今非会议、非学术活动期间,这边开设了国学班,供中小学生前来熏陶与学习。所以,行走在群学书院的我们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在这里,泡上一壶好茶,望着窗外的景,读一读手中的书,会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可见,学术气息和建筑风格相辅相成,这里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做学术的地方。

群学书院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行就踏上了返程的路。在车上我们讨论起收获:这次的江村行,让我们切身体会到费老“志在富民”的理想,“行行重行行”的实地调研精神,以及为改变农民贫困现状寻求发展之路的态度。跟寻前辈的脚步,我们也行走在社会学的征途上,希望能够学习费老的精神,从实求知、志在远方。

朝圣之行固然有意,知行合一更不可忘。在朝圣的同时,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这群社会学学子需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或许群学书院里面的四个字“不忘初心”给出了回答。这是老一辈社会学人的初心,我们需要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