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博士讲座――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发布时间: 2014-02-27

 

2014226下午四点,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刘畅博士在公共管理学院402会议室做了题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公管院副院长王毅杰老师主持,社会学系胡亮老师、张虎彪老师、王旭波老师、杨方老师、沈洪成老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刘畅老师以社会工作专业在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定义开始下午的讲座。社会工作在美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得来的“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模式?在探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之前,刘畅老师选取了几个社会工作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国家为例,从主导者、合法性、专业定位、专业化水平和发展动力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比较:美国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来主导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并通过实践证实其存在合法性,目前美国的社会工作被定位为实用性较强和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服务型专业,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且其专业化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英国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工作的效果直接向政府反馈,它被定位为一门社会服务技术,与美国的自发组织相比,英国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水平较低,动力也不足;瑞典同英国一样,社会工作由政府主导并向他们负责,但在瑞典,它被定位为国家关爱的制度体系,专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动力不足;日本的社会工作也由政府主导,主要受政府部门委托,但其名称更类似于社会福祉,并被定位为一门专门职业,其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且专业化发展动力持续平稳;接着是同中国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古巴,它的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完全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劳动按需分配,在古巴教育、医疗、养老全部免费,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算高,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最后还谈到社工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社工的教育早在民国初期就已出现,主要是当时教会大学里设置的社会工作课程,主讲教师多为当时的传教士。当今中国,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发展社会工作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发表意见,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是否应该、能否形成持证上岗的行业体制进行发问。与会同学和老师还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模式进行讨论,希望社会工作专业能够在中国切实有效的进行,帮助解决中国逐步凸显的社会问题。

                        (殷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