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江教授最新著作《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出版

发布时间: 2020-07-01

《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阿江、罗亚娟等著

20204月出版

 

 

著作简介

太湖、巢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湖泊,但是多年的高强度治理并未有效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这是因为湖泊的问题在流域,流域的问题在社会,因此面源污染需要从社会系统的视角去理解。本书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水质测量,通过对种植业与化肥减量、养殖业生产模式与水体关系、村民生活方式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的讨论,呈现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社会机理以及解决面源污染的可能的方向。

 

 

目录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策略(代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第三章  种植业化肥减量的探索

第四章  畜禽养殖模式与水体污染及治理

第五章  水产养殖模式与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第六章  复合农业的新探索及其社会价值

第七章  农村生活污染及其治理

第八章  结论

附件一  探寻种植业污染的社会逻辑

附件二  水稻种植农事记录本

附件三  水稻种植农户用肥用药调查问卷

附件四  访谈提纲

附件五  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从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的历史经验看,特别是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史轨迹看,点源污染相对是可控的。这是因为点源污染的污染源是明晰的,污染排放的个人或单位的边界、责任是清楚的,相应地,如果法制建设跟上,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如通过限制企业污染的排放量,强制企业进行污染物的技术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甚至依法关闭不合法的排污企业等手段加以解决。虽然点源污染的治理也非易事,但宏观地看,点源污染在社会技术层面上是可以解决的。

2012年申请获批本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主要从事太湖流域、淮河流域水污染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水污染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污染问题,但也遇到了面源污染问题。2005 年在水污染极其严重的苏南浙北的调查发现,一些村庄的河流因为长期遭受外来的工业污染,村民对原本极其爱惜的水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村民自己也成为水环境的直接破坏者。比如,有的村民将垃圾直接地往河里倾倒、甚至把河道当作垃圾池使用;有的居民家庭的卫生间排污管道直通河流。笔者把当时观察到这一现象称为“内源污染”,而内源性污染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急剧的、难以遏制的外部性工业污染,就村落而言,它是“外源污染”。

然而,在乡镇工业不发达、甚至没有工业企业的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内源性污染。就此而言,“外源污染”可能是导致“内生污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一般来说,当下农村环境恶化,是与现代性关联的,即随着经济增长、生活条件改善、消费水平提高以及经济理性增长等,环境无可奈何地改变了、“变坏”了。但究竟如何恰当地、细致地解释这个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并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多年来,太湖、巢湖蓝藻暴发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话题。太湖、巢湖蓝藻暴发的机理是什么?湖泊水华暴发的科学机理是清楚的,是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高,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蓝藻容易快速繁殖,从而形成所谓的“蓝藻暴发”。就某个地区而言,温度和光照可以视为恒定条件,那么导致蓝藻暴发的关键变量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了。因此,紧跟的一个问题是:氮、磷等营养物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增高的?为什么在某个时段突然增高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更复杂的社会系统入手去理解。

因此,2012年,我们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期望从我们团队擅长的农村领域去研究面源污染问题产生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

本课题以村民行为及其变迁为切人点,以环境问题中的面源污染为关注重心,以太湖流域、巢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地域,以经验研究为主,就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探讨村民环境行为及其演变,村民环境行为与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之间的关系。